玄幻隋唐:我在江都种琼花二十年_第十一章 北周侍官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十一章 北周侍官 (第1/2页)

    就在杨遇安小心试探扬子津大营的安全极限距离时,不知不觉间,时间就来到了开皇十四年年末。

    这一年江南并没有发生什么值得称道的事件,反倒是远在北方的东西两座都城,发生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事。

    事情起因源自于关中一场旱灾。

    且说,关中地区自秦汉以来,经过上千年开发,水土流失严重,产粮能力早就不足以支撑其庞大的人口。

    故而早在开皇四年,隋皇杨坚就下令修建广通渠,连接黄河,以便从东都洛阳运来粮食。

    只是这对于关中庞大的人口而言仍旧杯水车薪。

    丰年还能勉强维持,一到灾荒年,别说平民,就连公卿之流,都填不饱肚子。

    如此坚持到夏末,眼见情况即将失控,杨坚不得不带着全城百姓背井离乡,转移到东边洛阳安顿,史称“就食洛阳”。

    说实在的,堂堂大隋天子,平日省吃俭用,居然还要沦落到带头“乞食”的地步,实在丢脸。

    大概杨坚也感觉此事晦气,所以来到洛阳安顿好后,不但自己积极拜神祭天,还鼓励前朝齐、梁、陈等后人也重新祭祀已经废绝多时的宗庙。

    天下有灾荒,你们这些前朝神仙也得为咱大隋分担一下不是?

    事情到此为止,暂时还跟富足的江南地区扯不上什么关系。

    然而某日杨坚在洛阳北邙山祭祀了一圈下来,设宴饮酒之际,伴驾的陈后主,也就是被后人暗讽“隔江犹唱后庭花”的那一位,不知是一时喝高了,还是有心拍马屁,居然当众怂恿杨坚去泰山封禅。

    要知在这个时代,封禅仪式有着及其特殊的政治意味,不少历史有名的皇帝都干过,譬如秦始王、汉武帝、汉光武帝。

    大有不封禅不是千古名君的意思。

    但与此同时,这又是一件极为劳师动众的事。

    耗费之大,副作用之多,不少干过的皇帝后来都直呼后悔。

    所以没有意外,陈后主这记马屁是拍到马蹄子上的。

    杨坚素来以节俭自诩,像封禅泰山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,怎么能做?

    朕不就成昏君了吗?

    少不了一番义正辞严的拒绝。

    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。

    东都群臣不敢再主动提起封禅之事,可远在千南方里之外的杨广却如猎犬嗅到猎物气味一样,敏锐察觉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表现机会。

    于是在陈叔宝同学刚刚被批评不久,杨广同学丝毫不吸取教训,逆势上书,恳请父皇封禅泰山。

    他不但自己上书,还撺掇百官一同开声。

    面对次子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,这一回,杨坚的态度却忽然变得暧昧了。

    首先,他当然是没有直接同意封禅的。

    这种劳民伤财的事,是我杨·爱民如子·坚能做的事吗?

    不封禅,绝对不封禅,打死都不能提封禅!

    可与此同时,他同样没有直接回绝。

    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杨坚表示兹事体大,象我这种勤俭持家的人这么干不合适。

    但毕竟大家盛情难却,咱们就趁着东巡之际,顺路去泰山瞅瞅,小规模意思意思一下?

    注意,这是顺路。

    注意,这不是封禅,就是去简单拜拜。

    哦,对了,那个小广这几年治理江南业绩还不错,也一起过来吧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晋王广赌对了。”

    杨遇安得知这个消息时,杨广已经离开江都,北上齐地伴驾了。

    一方面,杨广离开江都,他身上的压力骤减,连呼吸的空气都清爽几分。

    虽然杨广每年都要赴京述职一段时间,但很快又匆匆归藩。

    而这次祭祀泰山,显然耗时不会短。

    回来估计是明年开春后的事了。

    他将能享受一段相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