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清第一枭雄_第335章 扔石头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335章 扔石头 (第1/2页)

    12月上旬,天京城外的局势再度紧张起来。

    半年前,杨秀清指挥太平军一破清军江南、江北两大营。太平军虽然打垮了清军两大营,逼死了江南大营统帅向荣,却并未大量杀伤清军有生力量。

    趁着天京内乱,清军很快就卷土重来,重建江南、江北两大营。

    其中,江北大营由钦差大臣德兴阿统帅。太平军在江北留兵不多,德兴阿很快便攻克扬州,以扬州为江北大营驻地。

    江南大营由钦差大臣、江南提督和春为统帅,逐渐改变颓势,变守为攻,不仅守住了金坛,还攻下了高淳等要隘。

    天京事变前,秦日纲在天京以东督师。9月,秦日纲带兵回京,参与天京事变。天京以东的太平军力量骤减,只得改为消极防御。

    到12月上旬,太平军在天京以东只剩下句容、溧水、镇江三座城池。因无人统一指挥全局,三地守军各自为战,孤立防守。

    向荣死后,帐下张国梁、虎嵩林、余万清等悍将实力仍大。和春指挥张国梁等人,趁天京内乱,不断发动攻势,试图先夺句容、溧水,再夺镇江。

    尤其是句容,地当天京与镇江之间,受到张国梁的猛烈进攻。

    此时,吴捷已在天京站稳了脚跟。心腹赖汉英又已经进入天王府,参与天王府内务。吴捷把矛头指向了下一个人:秦日纲。

    秦日纲在天京还有万余兵马,皆为燕殿亲信、北殿残余。天京事变中,此人先是盲从韦昌辉,接连血洗东王府、翼王府。后来,他又响应天王号召,先是率军讨伐韦昌辉,之后又阻挡石达开进京。

    可以说,秦日纲并非大奸大恶之人。李秀成评价他“忠勇信义”,认为他耿直忠厚、吃苦耐劳、执行力强、作风踏实。

    在太平天国早期八王中,秦日纲对洪秀全最为愚忠。或者,也可以称之为犬忠,洪秀全要他咬谁就咬谁,要咬几口就几口。

    历史上,洪秀全被石达开逼迫,被迫诛杀秦日纲。出于种种考虑,洪秀全并未为秦日纲平反,却给予秦日纲家族以极高荣耀:

    秦日纲的弟弟日南、日来、日庆、日源等很早便被封王,父亲秦子以也被隆重纪念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洪秀全则极为厌恶韦昌辉家族,逼得韦俊不得不投降清朝。

    吴捷心里很明白,以秦日纲的个性,必将忠于幼天王,留他在天京,无疑将威胁自己的地位。

    不用说,天王府那边也会极力拉拢秦日纲,以此消减东王府的势力。

    正好清军江南大营正在猛攻句容,而天京事变前,秦日纲正巧负责句容、镇江一带的战事。

    吴捷与康可铨略一商量,拟出一纸调令,要秦日纲带上自己在天京城内外的部队,前往句容、溧水一带督师。

    按照程序,调令由东王府拟出,加盖东王印玺,转呈天王府。

    太平天国官制规定,丞相以下为官,印章上不刻名字,官员升迁需要交接印章;王、侯为爵,印章上记得有名字,世代继承。

    如幼东王傅尧,仍然使用东王印玺,印玺上仍有杨秀清的名字。

    吴捷这封奏章杀伤力十足,由陈承瑢亲自呈交天王府。

    天王府那边,现由蒙得恩、赖汉英两人共同理政。接到吴捷奏章后,两人大吃一惊。现如今,吴捷已经受封楚王,代幼东王执政,虽不是军师,却胜似军师。他在天京城内坐拥一万五千亲军,城外又有杨辅清五千人马。

    天京似乎又恢复成了天京事变前的态势:东王府一家独大,再次压过了天王府。

    天王久不执政,缺少亲信武装,可倚恃的力量并不多。对于天王府来说,秦日纲无疑是天京城内最具实力的支持者。一旦吴捷把秦日纲调走,无异于釜底抽薪,将掐断天王府在京城的最大奥援。

    蒙得恩览毕大惊,对陈承瑢说道:“楚王此举大为不妥。燕王劳苦功高,又是金田起义元勋。自天京事变以来,人心未定,有燕王在天京,人心方能安定。楚王将燕王调往前线督师,恐怕会引起天京军民不安呀!”

    陈承瑢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,说道:“老兄此言差矣。如今幼天王继位,幼东王袭爵,楚王亲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