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40、男耕女织,积年余庆 (第1/1页)
官府赈灾的标准,筷子得立在粥里不倒才算合格。 不管具体实施如何,标准是这么定的,而张执象手中的这碗粥,与其说是粥,不如说是米汤,米粒和玉米粒只在碗底铺了浅浅一层…… “小公子如果吃不惯……” 老婆婆见张执象许久未动,还道富贵人家的公子有心即可,真吃这些是吃不惯……她才开口,张执象便仰头咕隆咕隆,将粥喝完了。 阳光无比的笑道:“大娘,真好喝。” “诶!!” 老婆婆心情不知道怎么,无比高兴,就好像看着自己亲孙子一样,关心的问道:“喝饱没?不够锅里还有。” “再来一碗!” “好勒。” 张执象与老婆婆的互动,王绛阙看在眼里,端着碗小口小口的喝着,也没什么表情,倒是银翘喝粥的时候脸上多了些回忆的神情,想必幼年也是过这种日子的。 陈五想了会,说道:“像我们这种人家基本都是吃两餐。” “早餐吃了好去上工,带个饼子、窝头之类的,中午就算对付了,夜里灯油贵,基本都是早早歇息,有时候不吃,有时候则煮点米汤垫垫肚子即可。” “每个月大抵需要两斗米,配些杂粮野菜,差不多对付过去。” “粮食倒不算太贵,每月有一钱银子够了,重点是盐,湖广盐荒的风波还没过去,如今应天府的盐价在50文往上,盐商足秤的少,每月得买两斤盐才够用,这又是一钱银子的开销。” “再算上柴火和油,一些零零碎碎。” “运气好的月份,能够余下一钱银子,运气不好还要垫钱,一年下来日子没有撑眉的时候。” “钱总是不够用的。” 老婆婆端着碗出来,听儿子说这些,连忙说道:“都怪老婆子,老婆子眼睛不太好,做不得刺绣了,只能给人浆洗些衣服,一个月赚不到几文钱。” “若是能接些绣工活,每月得有三四钱银子的结余。” “三五年下来,就够说亲了。” “有了儿媳,一家三口人再吃苦经营下,是能余下钱的,积攒个十来年,就能回老家置两三亩地,再佃些地来种,也就慢慢扎下根了。” “年年节省,年年余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