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末之兴汉_538.蛟龙入海(求订阅,求月票、推荐票,求收藏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538.蛟龙入海(求订阅,求月票、推荐票,求收藏) (第1/3页)

    作为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,化吏为官的法令虽然让一些进士、举人官们私下里有些非议,但是得到了众多底层吏员们的拥护。

    说到吏,在百姓们眼中他们是官,但是在真正的官员眼里,吏就是他们在官场中的奴仆。所有的琐事、杂事、具体事务都是由吏们来完成的,官员自然是高高在上,制定规则、指点江山。

    因为吏员几乎没有任何升迁的可能,哪怕是官场中被人歧视的九品芝麻官,对吏来说也是一道可望而不可即的天堑。绝大部分的吏终其一生都不会有当上官的机会,官吏虽然经常被放在一起说,其实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阶层。

    既然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升迁的希望,所以吏的心思就放在了利用权力谋取利益之上。

    吏虽然不是朝廷正式在册的官员,甚至俸禄都是由地方上发放,但是他们手中的权力并不小,特别是对那些平民百姓而言。

    而且地方官府的吏职经常被大家族长期垄断,权力与地方势力结合起来,想要为非作歹简直不要太简单。

    加上吏员都是本乡本土,根基深厚,而正牌官员都是外派,真斗起来,没有一些背景和手段,一般的官员还真不一定是吏员们的对手。

    种种情况加起来,吏员这个阶层无论是在官场还是百姓中,都是被鄙视的对象,口碑极坏。

    真正的文人,读书的目的就是考中举人、进士做官,官场地位低下的吏员,读书人是不屑去做的。一旦有了做吏员的经历,基本上就是断绝了在科举中的前程。

    油滑如吏、奸诈如吏,在品德要求极高的读书人眼中,别说做过吏员,就是出生吏员家庭都会受到歧视。哪怕那些世家大族其实背地里男盗女娼,但是人家包装得好,依然可以高高在上的歧视那些官场小吏们。

    朝廷歧视吏员,对他们贬低、限制,偏偏又离不开他们。

    没有那些吏员,指望那些只懂得四书五经的官老爷们管理衙门、治理百姓?那简直就是个笑话。

    所以这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存在。

    鲁若麟因为有来自后世的见识和眼光,自然不会轻视基层政权的建设,特别是那些数量庞大的底层吏员,能否将他们用好,直接关系到未来政权的稳定。

    这些吏员能够长期把持地方政务,最起码,实干的能力是不缺的。他们缺的是希望与敬畏,所以鲁若麟准备从两个方面着手,大力度整肃吏员队伍。

    常州府宜兴县。

    作为安国军最早深耕的一批州县,安国军在宜兴县的影响力自然不小。县中大族经过安国军的拉拢和打击之后,基本上已经承认了安国军的统治。

    如今县中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是由派驻此地的税务司暗中把持,真正的县衙已经成了摆设。

    通过已经深入到村寨的各个税收小组,税务司对基层政权的把控能力绝对不是朝廷可以比拟的。

    与欣欣向荣的税务司相比,宜兴县衙则要冷清、荒凉得多。

    按照朝廷的规矩,宜兴县除了知县、县丞、主簿、典史、巡检五人属于朝廷官员有俸禄之外,其他的吏员以及各种杂役、奴仆等都是知县花钱聘用的,所需钱粮都是从税收中截留。

    现在税收的事情衙门已经没有办法插手了,朝廷的俸禄也是时有时无,如果不是还有以前的底子在,知县等人早就坚持不下去了。

    因为断了收入来源,知县虽然颇有家财,也不可能用自家钱财来为那些吏员们发工钱。加上县衙早就无所事事,知县干脆就将那些吏员们全都解散了,只留下一个看门的老头,以及一个师爷、两个长随,搞得县衙里的官比干事的人都多。

    失去了衙门的背景,加上安国军对于为非作歹的事情处理非常严格,那些世世代代在宜兴县作威作福的吏员世家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威风。

    宜兴县的知县彭家齐正在为自己的前程苦恼。

    作为三榜进士,等待了几年时间,又上下打点花费了不少人情和钱财,彭家齐才分配到宜兴县为官。

    要知道江南地界的知县可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